广州市普通高中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综合测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5-11-12 |
广州市普通高中2004—2005学年度高三年级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矍铄(jué) 倥偬(cōng) 欲壑难填(hè) 广袤千里(mào)
B.秉性(bǐng) 掎角(jī) 余勇可贾(jiǎ) 联袂而至(mèi)
C.倾轧(yà) 祛除(qū) 乳臭未干(chòu) 汹涌澎湃(pài)
D.木讷(nè) 骨骼(gé) 飒爽英姿(sà) 顺蔓摸瓜(w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桀傲不驯 既往不咎 诤友 花岗岩脑袋
B.舐犊情深 惮精竭虑 吞噬 八竿子打不着
C.一叶嶂目 估屈聱牙 安详 树倒猢狲散
D.白璧微瑕 硕果仅存 掣肘 擀面杖吹火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秦汉以后,皇帝的进餐按礼节制分为四餐。《白虎通义》云: “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莫食,太阴之始也。”
B.研究资料表明, “人类智力受遗传影响的程度在70%-80%,某些具体的智力行为可能 特别依赖于遗传素质”。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第412页)
C.面对着使她四年以来历经悲苦、痛不欲生的被告——她的仇敌,面对着她坚信一定会同情她、支持她的陪审团和旁听者,王丽感慨万千,悲从中来。
D.美国的富兰克林逝世后,人们为他写下这么一个墓志铭,从霹雳里取得电流,从暴君中取得民主。这两句碑文概括了他一生中的两大辉煌事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大连金德俱乐部董事长徐明认为,足球改革不能干打雷,不下雨,一定要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杜绝假球、黑哨、赌球现象的出现。
B.如果求人帮忙做别的什么事,我一定会难为情,不好意思开口,但如果求人帮忙借书,却张口就来,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觉得羞愧。
C.我们当中总有这么一些人,吃饱饭没活干,什么事都要掺和进来,唯恐天下不乱,人家在干正经事,他们却老在那里敲边鼓。
D.这次印度洋海啸对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海边那座造价不菲的豪华度假屋,顷刻间变成了一堆一文不名的瓦片,令他悲痛欲绝。
二、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
古代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
戎狄,在古代是与华夏不同的族群,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华夏文人称他们为“蛮族”,因为他们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养太多的牲口。华夏的文明人,庙堂列鼎中盛满了牲口肉做的肉腊、肉糜,但他们从来低视养牲口的戎狄。戎狄是黄土高原的另一种居民,但被把持历史记录大权的汉族士大夫给抹杀了。我们今人,也受了古代文人的影响,在歌颂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的时候,却忘了黄土高原上的另一个兄弟。
在新石器时代,气候比今天温湿,整个黄土高原是原始农业的“一统天下”。后来气候变得干冷,黄土高原的南部问题不大,先民照样种地;但黄土高原的北部,环境逐渐恶化,庄稼生长得越来越差。家猪要吃人的剩饭,而人已经没有剩饭了,所以猪这类东西也不易喂养了。这里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终于找到另外一种维持生活的方式:多养到野外食草的牲畜。这些牲畜不与人争食,人还可以从其浑身索取生活资料。于是,人们一手握锄,一手执鞭。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这样,在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格局上,便出现了不同的区域。在南部地区,水热条件好,农业持续发展,人口与时俱增,城郭壮大,文人滋生。而在北部地区,人们要艰苦得多。他们“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各分散居蹊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处在这种状态下,社会进化当然缓慢得多。于是,南、北之间在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别日益增大。后来,南部的人叫做华夏,而北部的人称为戎狄,相互反目,关系紧张了很久。
在华夏人撰写的史书中,戎狄主要是“反面角色”,除了侵犯抢掠、祸乱华夏,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
戎狄正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的过渡地带(或日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地带)的一个主角,而戎狄的起源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整个生态变化有关。戎狄起源的过程就是中国古代北方畜牧业大面积产生的过程,我们关于戎狄的概念离不开畜牧业。戎狄的兴起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方式,在“适应”中也伴随着创造,畜牧业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成果。
在中国历史上,戎狄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技术,将其抬升到生活的主要基础地位,还为后来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跳出农业社会历史的局限,放眼中国北方的辽阔大地,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人文发展的丰富性。这些人文的丰富性,是对多样地理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所谓“适应”,对人类来说绝不是消极的。人类文明中的许多重要内容,都是在能动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农业是一种创造,畜牧业也是一种创造。
5.下列对“另一种居民”含义的解释,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是指长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北部而政治、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族群。
B.是指不行礼乐,不修文字,不念诗书,却大量畜养牲口的族群。
C.是指地域与华夏相邻、有历史贡献却被汉族士大夫贬斥的族群。
D.是指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并开创出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族群。
6.下列不属于“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的”依据的一项是 ( )
A.戎狄族群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B.戎狄族群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的产生作出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
C.戎狄族群是古代处于中国北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边缘地带的主角。
D.戎狄族群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上的戎狄族群就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生活方式。
B.华夏与戎狄出现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C.相互反目,关系紧张,最终导致黄土高原出现了华夏与戎狄两个不同的族群。
D.畜牧业是戎狄族群在改造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创造,是他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戎狄创造性地发展了畜牧业的规模与技术,因此,没有戎狄世上便没有畜牧业,也就没有后来大规模的游牧经济。
B.戎狄的兴起与畜牧业密不可分,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C.华夏士大夫历来低视戎狄,在撰写的史书中对戎狄作了不公平的评价。所以,有关戎狄侵犯抢掠的说法应纠正。
D.迫于环境的变化,戎狄开创了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诞生的前提。
三、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懂、姨弟杜恽,并有乡里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日: “汝自谓何如怪、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日:“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日: “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日: “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日: “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植,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成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粱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注释】①D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
③释氏:佛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 轻:轻视
B.朝廷授此,非以为饰 饰:装饰
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 致:归还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督促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韦睿本性慈爱和颇有学识的一组是 ( )
A. B.
C. D.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睿与王橙、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伯父祖征认为韦睿的文章虽比不上他们,但学问见识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才能却超过他们。
B.韦睿在攻城作战中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断定走出魏城门外的数百人必是骁勇之兵,于是力排众议,果断抓紧战机击败他们。
C.韦睿尊老爱幼。他孝顺继母,尊重年老的士大夫;抚养侄儿胜过亲儿子,虽年迈,仍督促孩子们读书,因而深受梁武帝的敬重。
D.韦睿为官廉正,把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亲朋戚友,家中无多余财物;敢于质疑经典的要义;时世崇尚佛教,他却不从俗随风。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 (2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 “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分).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 .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
(1)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人穷则反本, ,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
(司马迁《屈原列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一 , 一,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孔子《论语》)
五、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6~19题。
静夜听风
姜硎敏
静夜听雨,仅仅这几个字,就赋予我们多少诗意!最是那温馨的春夜,淅浙沥沥的细雨,抚着恬怡的春梦、绿肥红瘦的江南,是何等美妙意境?(一)
静夜听风可就大不同了。如果说前者宛如丝竹悠悠、清泉淙淙,后者则浑似江河破堤、大漠飞沙。尤其是无雨的冬夜,听虎啸龙吟般朔风动地而来,门窗劈啪,雨蓬呻吟,耳畔嗖嗖如有利箭飞掠.心头瑟缩似万马狂踏,落英狼籍。那心境,无论如何是找不到一丝美感来的。何况晚采的风总给人以凄凉的暗示,静夜的喧嚣声不免让人心惊肉跳。所以,我们难听到对夜风的欣赏或讴歌。尤其是不眠的长夜或病痛的僵卧中,听萧萧风过,黯淡的心境更如夏日雷雨将骤,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二)
当然,也有例外的人。诸如我,每于无眠之夜听风,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风似乎会吹开记忆之门,听不同的风声,如同听到久远而淡忘的歌声,会将不同的往事纷纷乱乱地勾陈于 眼前,牵起种种沉溺的情愫,有时竞也因之温情绵绵甚或慷慨激昂。因为我与风,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因缘。(三)
早年我下放煤矿,矿在太湖之中。按月休假。而休假前夜,总特别关注风情。因为交通全靠班轮,遏有6—7级风便要停航。夜来无风,睡眠便稳,有风则忧不能行,常至不寐。而假毕前夜,心情又正相反,夜风越大越是窃喜,为可在家多呆一日也。由是对风的感情忽喜忽憎,可谓自私无理,却叉大可理解。这也是矿上大多数人的一般心态,算是一种特色。在矿上,我当过多年外线电工,常年在电杆甚至输电铁塔上爬上爬下,对风又别有一番敏感。高空作业,晴朗无风的日子总是顺利也舒畅得多。遇风,尤其是阴寒天,上得杆去冷而僵,不利索不说,危险也相对大些。杆顶的风比地上叉格外尖利而硬朗,足可将尚未系上安全带的人吹落几十米外。所以我那时极厌风,而现在每听到某种风声,眼前常会活现杆上苦苦僵持的情景。不纯然是苦味,也有淡淡的自豪在心头。去年重回故地,见到我当年架起的电杆犹在那儿为人造福,那分感情更其甘洌。即使那时,在风中的电杆上,也有别人体味不到的独特情趣。那就是活干得顺手时,听那新扯起的四根长线,如琴弦般在风中铮铮放歌,嗡嗡有韵,奏出我的欢悦。人越高,如在几十米的铁塔上,那风越劲, “弦”上的音乐听来也越发清长动人,有时竞令我激动不已,操起大铁扳手,铿铿猛击粗长的银线,那气势,直若壮士临风,挥剑长啸大风歌!(四)
毕竟才20出头,意气方遒呵!而今雄风犹在,我这气势却哪去了?连梦中也找不见它,却常从铁塔上飞落,惊醒一身冷汗。只有静静深夜,听着当年一样的风声,才会拾到几分一样的心情。悲欤,喜欤?(五)
风吹来多少记忆?风吹走多少故事!而风逍遥自在,无影无踪,来复去,去又来。我呢,该向谁追索飘逝的生命?(六)
16.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用两个词概括“静夜听风”的心境。 (3分)
17.请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分两点概述“我与风”的特殊因缘。 (5分)
18.第五段末说: “悲欤,喜欤?”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 (6分)
19.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分析第二自然段中划线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作用。 (4分)
六、(16分)
20.在下列句子中找出有语病的一句,并加以改正。 (3分)
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后3周,就已经能够长时间散步,并定出了手术后首次公开露面的时间和地点。
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下决心克服这两大缺点。
③律师认为,建筑物上面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等造成他人损害的,其所有人或管理人应承担民事责任。
21.请以“长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要求句间语意连贯。可以增删个别字词。 (4分)
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和交通线的长城,却都被习惯地标上而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东 西。
22.下面是某机构对目前高中教材内容与现实联系程度的调查表,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1)请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情况(不出现具体数字)。
(2)该图表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是新教材编写者,可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3.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连贯、句式整齐。 (5分)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道道的河川,我们看到:楚大夫沉吟泽畔,忠心不改; , 。他们都选择了永恒:纵然身沉大江,也不扬波逐流,这是执着的选择; , , 。
七、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古诗一首
无名氏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注】贼,杀害。
这首古诗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甘与苦、好与坏、利与害……,大都相生相伴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请选择四句诗中的一句作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提示:副标题可自拟也可不拟。
2005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6分)
题
目 考点
分
值 答
案 说 明
1 语音辨析 3 D A偬:zǎng B贾:gǔ C臭:xiù
2
文字辨析
3
D
A“桀傲不驯”的“傲”应为“骜”。 B“惮精竭虑”的“惮”应为“殚”。
C“一叶嶂目”的“嶂”应为“障”。
3
标点运用
3
C
A前三个“也”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分号或句号,以分开“平旦、昼、晡、莫”四
个时间层次。B句号应移至右括号后,因为句中的括号属旬内括号,应紧承
在引文后,表明对引文出处的说明。D“墓志铭”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以提
示墓志铭的内容。
4
熟语运用
3
A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B‘‘大言不惭”是指说大话
而不觉得难为情,这里只是讲“求人帮忙借书”,不属于说大话,不合语境。
C“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而不是妨碍人家干正事。D“一文不名”是指一分
钱也没有,很穷困,而不是不值钱。
5 信息筛选 3 B 这是汉族士大夫的偏见,而不是作者的看法。
6
信息筛选
3
C
原文说:“……便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我们说,这种看法是不公平
的。”显然,这里所说的“不公平”是针对“没有什么正面的历史贡献”而言
的。文章紧接着用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给予阐述,这便是A、B、D三
项。而C项虽涉及戎狄的地域作用,但不是历史贡献。
7
信息筛选
3
B
A在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仍是“农业一统天下”。C华夏与戎狄分化的根
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变迁。D不是“改造自然环境”,应是“适应环境”。
8
归纳推断
3
B
戎狄“开创了大范围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并“为草原大规模游牧经济
的产生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史,
当然必须了解戎狄的历史贡献。 A戎狄只是开创了我国的畜牧业。
C士大夫对戎狄的评价虽有失公允,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戎狄“侵犯抢掠”的
史实。 D自然环境的变化、恶化,往往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的诞生,并不一定要以“自然环境的恶化”为前提。
9 文言实词 3 A 轻:轻装
10
文言虚词
3
D 因:介词,“趁机”。A乃:副词,“才”/副词,“竟然”。B者:助词,在形容词后,
相当于“……的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C以:介词用,拿/连词,表结果。
11
信息筛选
3
C
A①说明韦睿的“孝”;②王橙、杜恽有盛名。B①慈爱,仁慈爱人。多指上
对下或父母对子女的爱怜,“故旧”并不属此,况且此句侧重写韦睿的疏财。
D②是写韦睿的第三子韦棱。
12
内容归纳
3
B
A有盛名的是王橙、杜恽,而不包括韦睿。C“抚养侄儿胜过亲儿子,虽年
迈,仍督促孩子们读书”不是“深受梁武帝敬重”的原因。D“把所得的俸禄赏
物都分给亲朋戚友”不属于廉正,文中没有“敢于质疑经典的要义”的内容,
原文只是说为儿子解释经史中的疑难要义。
附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0分)
13.【文言翻译】(8分)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1分;“旬”1分;“举”1分。
(2)译出大意1分;“是”1分。
(3)译出大意1分;“箪”1分;“师”1分。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14.【古诗鉴赏及文学常识】(8分)
参考答案:(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
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
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
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
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评分标准:
(1)填对一处得1分。
(2)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原而满腔愁苦”意思
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
(3)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
15.【名言名句】(4分)
参考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
(3)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横线没分。
五、(18分)16.【内容归纳】(3分)
参考答案:凄凉(黯淡)、惊恐。
评分标准:答对“凄凉”或“黯淡”,得1分;答对“惊恐”,得2分。
17.【文意理解】(5分)
参考答案:①休假前后的风,常使“我”的感情忽喜忽憎。
②野外作业时的风,既让“我”苦恼、厌恶,又让“我”欢悦、自豪(激动)。
评分标准:①答对“休假前后的风”意思的得1分;答对“使‘我’忽喜忽憎”意思的得1分;
②答对“野外作业时的风”意思的得1分;答对“让‘我’苦恼、厌恶”意思的得
1分;答对“让‘我’欢悦、自豪(激动)”意思的得1分。
18.【内容分析】(6分)
参考答案:因为现今的“我”失却当年的意气和豪情,因此感到悲。因为现今的“我”不用再经
受当年那种忽忧忽喜的悲苦,因此感到喜。
评分标准:答对“因为现今的‘我’失却当年的意气和豪情”意思的得2分,答对“因此感到
悲”意思的得1分。答对“因为现今的‘我’不用再经受当年那种忽忧忽喜的悲苦”
意思的得2分,答对“因此感到喜”意思的得1分。
19.【分析鉴赏】(4分)
参考答案:(1)修辞手法角度
①运用比喻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静夜昕雨”与“静夜听风”的迥乎不同。
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静夜听风”与“静夜听雨”的迥乎不同。
⑧运用了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雨时的心境。
(2)句式运用角度
运用整散错综的句式,使语言表达具有一种节奏感(或“韵律美”)。
评分标准:答案必须包括修辞和句式两部分。意思对即可。
(1)答对其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得1分,答对其作用意思的得1分。
(2)答对句式得1分,答对作用意思的得1分。六、(16分)
20.【病句辨析与修改】(3分)
参考答案:②改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下决心克服这两大缺点。
评分标准:判断正确1分,修改正确2分。
21.【句式变换】(4分)
参考答案: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都习惯地标上它。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的东西。
评分标准:以“长城”开头,得1分;原句信息保留准确,得1分;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如“既不是……也不是”、“但……”,得1分;语言表达准确、通顺,得1分。
22.【图文转换】(4分)
参考答案:(1)大多数师生认为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不够。
(2)应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或:教材内容应该在与现实的联系方面进行
改革)。
评分标准:(1)“大多数师生”1分,“联系不够”1分。
(2)“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1分,“加强”或“改革”1分。
23.【语句仿写】(5分)
参考答案:陶渊明寄情南山 怡乐无穷
纵然躬耕荒园 也不心为形役,这是高尚的选择
评分标准:一横线1分,句式内容合适即可得分。
七、(60分)
24.写作
作文评分标准
内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
基
础
等 容
20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不真实
级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
40
分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文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
展
等
级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参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综合评定,按4个等级15个要点,其中的两点或两点以上进行打分,非常突出的就可以打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