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名师点拨(内含同步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1 |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名师点拨
【学习目标】
1.辩证地分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学习他不畏权势、反传统的斗争精神。
2.学习本文引用名言、典故论证的方法。
3.鉴赏本文富于文采、善用引言的语言特色。
【学习障碍】
1.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福祉(zhǐ) 甫(fǔ)定 朝暾(tūn)日月
澄清(chénɡ qīnɡ) 辘辘(lù)饥肠 风尘仆仆(pú)
悚(sǒnɡ)然面对 妩(wǔ)媚
(2)解词。
①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劳累。
②汗颜:因羞愧而出汗。后泛指惭愧。
③昧昧:糊涂。(昧昧昏睡)
④企及:盼望达到,希望赶上。
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脚挥动,用以形容高兴到极点。蹈,踩、踏。
2.含义障碍
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学习策略】
一、把握文意法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庄子”这个话题。
作者引用李鼎对庄子的评价“天仙才子”以及读《庄子》时有如“朝暾日月,落崖惊风”的比喻揭示出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慨叹在他身上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作者引述《秋水》中的故事阐述庄子的思想,抒发对庄子精神的赞美之情。
作者采用了边引述《秋水》,边推想评论的写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揣测与探索了庄子的精神世界。论证的逻辑性与记叙时间上的顺序性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本文的特色。
作者先引述小故事的开头,楚王派二位大夫先行去请庄子出山,辅佐国务。再针对楚王的聘请,发表见解,一方是想做官、想行令、想谋其政的世人,要借此机会飞黄腾达;而另一方是庄子,静静地面对濮水钓鱼。对比出庄子超脱世俗权力欲望的清洁精神。是什么使他放弃了人人向往的“威福”,去追求饥肠辘辘的“闲福”!对比姜太公钓鱼,庄子可是单纯得多。处于贫穷之中的庄子面对双重诱惑——水中从容不迫的鱼,背后楚国的相位,他为什么会放弃尊贵的相位而情愿去过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对“自由”的向往,他不愿被权力所累。
接着作者继续引述故事:庄子拿着鱼竿连头都没回。
作者高度评价了庄子对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的态度:连头都不回,那么不经意!那么不屑!庄子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时,巧妙地用了一个比喻一个对比:千年龟是愿意用死去换取珍藏在宗庙里受人崇敬的尊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二位大夫回答,愿意选择后者。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富贵尊宠在庄子心目中的地位,对比突出了自由对庄子的重要。
然后作者引述庄子的话,你们走吧,我将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生活。
作者在这里把庄子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精神赞誉为清洁精神,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的内核: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的拒绝是需要多么透彻的见地、多么坚强的决心哪!作者把庄子比喻成一棵树,一棵离群的、孤独的树,独自在深夜(众生昧昧昏睡中)看守心灵的月亮。为什么心灵的清洁与光亮没有丢失?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棵挺拔的、执著的树在守候。作者用这样一个既美丽又感伤的比喻,为我们勾画出庄子的独特与高贵,这的确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作者进一步通过《庄子》这部书解读庄子的内心世界,表达由衷的敬佩之情。
庄子拒绝与统治者合作的精神是如何产生的呢?他的高傲、无情与坚强像一层厚厚的壳,阻碍了人们探究他内心世界的目光。然而他的思想还是遗落在《庄子》里。通过这部书,人们看到的是他的“哲学困境”:他的“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在作者看来,庄子是不自由的,因为他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不能释怀,却耿耿于怀,而他的眼力又是如此犀利尖锐,他看穿了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在这种困兽之斗的心态中,他只好用比现实更荒唐、更无理、更无赖、更无聊、更无所顾忌、更无所关爱的笔去表达。然而正是这种怪诞与孤傲,蕴含了他对世情的悲悯、他的辛酸之情,对此作者表达了由衷的敬意。
二、质疑思辨法
1.开头一段讲的是什么?
开头一段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
《庄子》的意象是奇特的,“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庄子的想像世界,“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作品的意蕴,极难理解透彻,“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整段文字说的都是阅读的感受,总而言之,《庄子》是无法欣赏到位的。作品之美,让我们无所适从,无福消受;作品的意蕴,让我们感到总有不懂的地方;作品的境界,让我们感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庄子的才智是令人难以企及、难以想像的,人称“天仙才子”,作者说造化把神秀聚焦在这个哲人身上了。
2.“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月亮比喻什么?
前一句有“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月亮是比喻心灵的,作者是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
3.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下文说到庄子的笔锋荒唐到极致,态度偏激到极致,《庄子》中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所有这些都是“是非不管”的表现。
看庄子拒绝权势媒聘的故事,也能明白他“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终不下手”,就是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
4.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们的;“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5.题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作者用这样的标题,为解读庄子提供了一把钥匙:庄子为什么如此呢?应该从他的处境中寻找解释,从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三、合理推断法
下面以2001年高考题为例,简析之。
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 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1.着眼全文,逐个击破
一般现代文阅读选择题,大都从局部到整体设题,但也有时是从“整体——局部——整体”设题的。2001年高考现代文第Ⅰ卷阅读题,就是如此。
例第1题,指出“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为铜奔马正名”是全文的标题,而第一句就涉及到题目问题,是从整体阅读出发命题的。了解这一思路后,就要去解决。A项“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纭”是正名的基础,当然是原因之一。C项“‘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也是原因之一。且原文说“‘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也说明此意。D项“‘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此句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原文说:“飞廉铜马”愚意此说更属不妥。而实际作者正名的是“紫燕骝”或“飞燕骝”。而B项“马踏飞燕”“马超龙雀”是最初的名字,这只是介绍了一个过程,而并非“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应选B项。
要解决此题,必须纵观第一、二、三自然段,从整体把握,再就是结合各项说法,照应原文各个击破。
2.看清题意,灵活作答
例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第三自然段的理解。题干是“找出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而实质上,其他三项,都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只要找出其中三项,并与原文对应就可以了。有一项不是证据,那这一项就是答案。
结合原文看,A项是证据之一,《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可以推断,《三才图会》上的东西,不可全信。与原文对照,发现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这是否定《三才图会》的证据。B项“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也说明“飞廉”的含义并不固定,这也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之一。D项说“飞廉”与“铜马”是指两物,原文也这样说:“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可见此项也是正确的,两者不可兼二为一。只有C项不是证据,原因是此项内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神话、画像,说明汉代的神话颇多,“飞廉”是人是神是有其时代特色的。可以说C项只是介绍了汉代的社会背景,而不是否定“飞廉铜马”的证据。应选C项。
3.深入挖掘,去粗取精
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往往在一个自然段中深入挖掘,然后再确定题目。这样,我们就要紧紧扣住锁定语段,仔细分辨,去粗取精。
例第3题,“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选择的答案是正确的一项,而不是像上两题一样,选出错误的一项。A项错误在于“从古到今”“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原文只是举了“历朝”,并非“从古到今”;原文说“以燕喻良马”,而“奔腾如飞”原文中也有,但在列举诗文之前,是说明飞燕为何喻马的原因,而非“古今喻马之奔腾如飞”之意。B项中的“二句”只是指“紫燕跃武,赤兔越空”,而不指前句“紫燕光陆离”,从原文中自可分辨。C项错在“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原文中并没申明奔马快于飞燕,只是想到“奔腾如飞”。只有D项是正确的,“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可见一斑。
4.合理推断,引申自然
合理推断,是高考《考试说明》新加内容。这也要仔细分析原文,方可辨明是非。
推断,一定要合情合理,由原来的意思再向前推进一步。
例第4题,就是一个合理推断题。A项有两个推断:一是《四库提要》比《三才图会》晚出,这是正确的说法,因为《四库提要》认为《三才图会》有虚构之病,就说明此书于《三才图会》之后。二是《四库提要》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这一点推断也是正确的,因为作者用《四库提要》的观点,否定《三才图会》的观点,也说明其极具权威。B项说“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是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原文中顺次引了三人的注释,说明其准确与可靠性,不具有渊博的学识能作注释家吗?D项的推断也是正确的,“飞廉铜马”中的“飞廉”按《三才图会》上的说法是“一只鸟”,而“紫燕骝”前者指燕,都是由“鸟+马”组成的命名形式,所以是相似的。而C项则推断太绝对,不当。“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说法不恰当。原文说“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从此句看,根本无法推断“人骑马的图案不属于神话故事”的说法,且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石雕,具体展现了神话传说的形象。
【研究性学习】
《庄子》简介
曹础基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周(约前369~前286),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学上不仅仅有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有时还赋予其某些物质性,带有唯物主义的色彩;在政治上时而主张绝对的无为,时而主张在上者无为而在下者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时而宣扬混世,时而赞成避世;在人生观上,时而提倡寡欲,时而鼓吹纵欲;在对待其他学派的态度上,时而坚持混合齐同,时而针锋相对。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互渗透。但从全书总体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者要阐述的虽然是玄虚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特别是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盗跖》《秋水》《说剑》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刘向《别录》)。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段塑造形象的开端。在塑造形象时,作者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如大鹏的怒飞(《逍遥游》)、巨鱼的奋鬐(《外物》)、鸿蒙的自得(《在宥》)、山狙的见巧(《徐无鬼》),都栩栩如生;厉风作而万窍怒号(《齐物论》),黄帝奏咸池之乐而声满天地(《天运》),都声情并茂;庖丁解牛(《养生主》)、伯乐治马(《马蹄》)、佝偻承蜩(《达生》)、庄子弹鹊(《山木》)、众史画图(《田子方》)、原宪居鲁(《让王》),更是形神俱现;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遥游》)、隐机而坐的南郭子綦(《齐物论》)、能破季咸看相的壶子(《应帝王》)、临渊履危而射的伯昏无人(《田子方》)等,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写想见其情状。总之,太空、江海、飞禽、走兽、音乐、风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画,无一不“指事类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惟妙惟肖,大大地开拓了艺术的境界。
《庄子》还以想像丰富,结构灵活见长。“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其书虽瓖玮而连讠叔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讠叔诡可观”(《天下》)。这是作者写作特色的自白。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大鹏展翅万里,北海虚怀若谷(《秋水》),盗跖声色俱厉(《盗跖》),庄周化为蝴蝶(《齐物论》),凡此种种,都说明作者并不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而是用丰富的想像,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去写意抒怀。在行文构思上,放得开,收得住,首尾不落套,转接无痕迹。文思跳跃,散而有结,开阖无端,令读者恍惚迷离,正如刘熙载所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文概》)
富于抒情意味,也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当作者在描述道家的理想人物或发表议论时,必定带着满腔热情。如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天下》)而对于昏君乱臣、虚伪君子、名利之徒,则表现得嫉恶如仇,常常给予辛辣的讽刺,无情的揭露。他敢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直叫“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殚残天下之圣法”(《胠箧》)。把曹商求官视为舐痔(《列御寇》),将惠施专揽相位比作嗜食腐鼠(《秋水》)。或爱或憎,或褒或贬,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庄子》行文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作者的自我表现。栎树、游鱼、蝴蝶、渔父、野马、海鳖等等,都具有庄周的性格,体现了庄周某种精神状态。所以尽管是论理文章,读来却觉得韵味无穷。其中《马蹄》《胠箧》诸篇简直可作抒情杂文视之。此外,词汇丰富,句式灵活,构思精巧,多用韵语,善作连类比喻等,也是同时代作者所不及的。所以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自解自嘲。对《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庄子》中《列御寇》《山木》两篇,都明写庄周有弟子,但姓名不传。《管子》中《心术》《白心》等篇,《韩非子》中《主道》《扬权》等篇,尤其是《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许多篇章,都可见到庄子学派痕迹。似乎楚、秦一带,其学曾颇为流传。秦代专行法治,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对《庄子》一书不甚称道。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此书才盛行。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说到何晏好老、庄之言,《王粲传》说到阮籍以庄周为模则,嵇康好老、庄之说,“于是崔讠巽、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此移矣”(洪亮吉《晓初书斋初录》)。隋唐之际,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奉《庄子》为“南华真经”,注《庄》之风日盛。成玄英承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着重于文字训诂。以后宋代有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明代有焦竑《庄子翼》,清代有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都分别为各时期《庄子》注的代表作。
郭象《庄子注》为现存最早的注本,除部分篇章在敦煌唐抄本中有保存外,以《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为善。中华书局出版的郭庆藩《庄子集释》,经王孝鱼校勘,以影宋本为底本,吸收了唐抄本的优点,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本子。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同步达纲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
二、请阅读下文,完成4~5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日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4.“自身的局限”指什么内容?
5.“何等样的神秀”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
2.“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3.这句话的含义是,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二、4.渺小的心智和有限的感官。
5.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