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上 >>单元练习 >>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5


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45分)
 
一、(10分)
1.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别sh)        w*)菁       h#ng)而上
Bz3n)钱        n3n      少不g5ng)事
Cx0ng)径       li4o)下     m0ng)顽不化
D.吹x&         ju6      x*n)循善诱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恭维  呆滞  结衣缩食
B.晦气  战栗  疲备不堪
C.涣散  皱褶  精疲力竭
D.驾御  提议  无计于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________甚广,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
②为了写好提案,他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群众,________意见,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00010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通用法》正式________实施。
④据美味思副食公司总裁 ________,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    ]
A.包括  搜集  颁布  透漏
B.包罗  收集  公布  透露
C.包罗  搜集  颁布  透露
D.包括  收集  公布  透漏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只要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克服困难,必将迎来亚太地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B.俄罗斯女斗牛士莉季亚·阿尔塔莫诺娃力促莫斯科举办斗牛活动。她的想法与俄罗斯娱乐公司不期而遇,他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工作。
C.目前,以色列大军虽已对巴勒斯坦形成压境之势,但这一仗对谁打,怎么打,何时打,布什政府尚没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行动计划。
D.王科伟左右两边坐的都是学习尖子,什么疑难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真是左右逢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学习过的好朋友见一面,对一些当前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交换了意见,互相收获都很大。
B.我对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已经很熟悉了,无论演讲、作文都能用这些事迹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运用自如。
C.那辆新进口的小轿车,最高时速达180公里/小时。
D.和先生朝夕相处的这段生活,使我真正领略了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
6.与语段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一粒芝麻,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臣服自己。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君讳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时为鄜州人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且战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属羌爱服,皆愿效死。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期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怀。予谓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同,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自处。君戒曰“吾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右曰:“此羌凶诈,又所以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复教土人习孤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咸使之射,从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宠羌夷,无贤不肖皆称之。
(节选自范仲俺《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夏戎:西夏,北宋时党项人所建国家。
7.下面句子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百姓其毒         被:遭受
B.以君役事         董:督管
C.以寇冲           当:抵挡
D.不烦           益:增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9.下面各句中加粗字指代的内容,与“非斯人亲之”中的“斯人”不同的一项是
[    ]
A.旌其劳也                   B.原易君理环
C.予按巡环州。               D.公了不疑我耶。
10.下面的句子编成四组,能表现世衡“牢宠羌夷”的一组是
①请因其废垒而兴之。
②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
③虽府逼戎落,曾不惮畏。
④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
⑤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
[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⑤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朝廷采纳世衡的建议,对宽州故垒进行了修复,构筑防御设施,并委派世衡主持防务。
B.世衡胆识过人,曾深入到敌人部落构筑城邑,朝廷为此表彰了他,并名此城为青涧城。
C.环州羌人素有贰心,范仲淹为消除边患,奏请朝廷调整世衡属理环州,朝廷准其所奏。
D.世衡甘冒凶险,亲入部落,取信于羌,教土人习武戍边,使边地兵多粮足,夏戎不敢进犯。
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南宋时,全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梁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12.对引述亚历山大大帝故事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说明唐代的诗歌造诣不但是传给宋人的产业,也可以说是留给宋人的藩蓠。
B.说明唐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事实上增加了宋人在诗歌上突破前人的难度。
C.说明宋人不懂得前代的诗歌造诣将成为自己的宝贵产业。
D.说明作者认为宋人会感受到一种诗歌创作上的大不幸。
13.以下对宋诗的评价,与作者的观点相对吻合的一项是
[    ]
A.宋诗在用字炼句方面有超越唐诗之处。
B.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未能打破纪录,是不成功的。
C.宋诗相对唐诗在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转变。
D.宋诗最终还是整个落在了唐诗的势力圈里。
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人苏平全盘否定宋代诗歌,作者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B.明人学唐诗比宋人学得更像一些,但重模仿而轻创新。
C.第二自然段中“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中的“膏粱纨绔”是指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的宋代诗人或学唐诗学得惟肖而不惟妙的明朝诗人。
D.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称明诗为“瞎盛唐诗”,是因为明人学唐诗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1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羽是南宋诗歌评论家,他的诗歌论著一定会有反对苏轼、黄庭坚诗风的观点。
B.江西派为诗歌流派,其风格自成一家,黄庭坚为其主要代表。
C.同光体是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体类,没有达到宋诗的水平。
D.明代诗人李攀龙看不起宋人对唐诗的模仿,提倡创新。
 
第Ⅱ卷(105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脚步声
 
下午两点,市委机关还没有人上班,大院内显得愈发清静、幽深而神秘。
办公室主任殷新却早早来了,埋头誊写一份焦书记下午在“论人才学”会上的报告。他很认真,很专注,字写得大而端正,如同印刷体一般。
这份报告誊写完,他很得意,仿佛焦书记看到这份清晰漂亮的报告,正对他微笑着说:“这本身就是人才嘛。”
他放下笔,点了一支香烟,头仰在藤椅靠背上,微合眼皮,一口接一口地吐着烟雾。
走廊里,脚步声哒、哒、嚓……显然是布底鞋声音,缓慢而零乱。
门轻轻开了,一位60开外的老太太走进来,站在殷新对面,默默地注视着他略显疲倦的面容,几次想呼喊他的名字,却又不忍心打断了他的冥思遐想。
一分钟、二分钟,……他竟然睡着了,脸上挂着莫名的微笔。突然,他猛地一惊,烟蒂烧烫了手指,他慌忙站起来,甩掉烟屁股,眼睛一亮,惊喜万状:“妈,您什么时候来的?”
老人又好气又好笑,说:“来了好一会喽!”
“我怎么没发现您进来?”
“你咋会知道妈来?”
“我曾听到走廊有脚步声,没想到是您呀。”
“听脚步声,哪能知道是妈?”
“妈,记得我小时候,您下田怕我和姐姐下塘玩水,常把我们锁在家里,有时您中途突然回村,我就能辨别出您的脚步声。姐姐不相信,同我打赌,我们趴在窗口看见您,姐姐好佩服我的听力!”
老人揉揉昏花的眼睛,难过地说:“哎,那时候,你心里只有妈呀!”
殷新听了母亲的话,脸上火辣辣的,既愧疚又尴尬。咦,今天是发薪的日子,想必是母亲来取生活费的。是的,半年没回乡下了。
蓦然,殷新神经质地一愣,眼珠定了神,停住同母亲讲话,拔脚就朝外走。老人见儿子这般模样,诧异而生气地喊:“殷新!你……”
“妈,焦书记来了。”
“焦书记?”母亲跟着儿子走到门口。望着空无一人的走廊,疑惑地问,“他人呢?”
“已经上楼了。”
“你怎知道的?”
“我听见了他的脚步声。”
“上班了,人多哩,怎会是他?”
“妈,焦书记的脚步声我太熟悉了,您看——他不是来了吗?”殷新一脸的神采,一脸的得意。
焦书记不紧不慢地走上楼,正向这里走来,走来。
老人揉揉眼,望着焦书记越来越清晰的身影。又瞅瞅儿子熟悉却显得模糊的面孔,深深地叹了一声……
16.(1)就人物刻画而言,“停住同母亲讲话,拔脚就朝外走”这一描写主要说明了什么?(2分)
答: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写道:老人“又瞅瞅儿子熟悉却显得模糊的面孔”。这“模糊的面孔”有何深层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微型小说写“老人”(母亲)到来时,直接描写了她的脚步声,然而写焦书记到来时,并没有直接描写他的脚步声,仅仅写殷新听到脚步声后的反应,这样处理(不描写脚步声,只写听者的反应)有何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关于“脚步声”,文中有两组对比,这两组对比分别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
B.本文的主人公殷新开初对母亲热情,而听到焦书记的脚步声后,马上丢下母亲去迎候焦书记,这足以表现他的虚伪。
C.本文通过人物对话,穿插交待了儿时的殷新能准确分辨母亲的脚步声。这样穿插交代的主要作用是:使情节有一定的起伏性,避免单调。
D.本文结构精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很集中。
E.本文对殷新这一人物以贬为主,但也有少量的褒,例如第二自然段写他“早早来到”、“很认真、很专注”,就属褒。
五、(27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②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填写作家、作品或名句。(任选4句,4分)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孟子·滕文公下》)
2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是用浅近的文言写的,前人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
4)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充满灵活、弥漫着诗情画意的小说________是其代表作之一,茅盾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 ________
5)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 ________________、《李尔王》、《麦克佩斯》。
23.下面一段话四处有语病,请找出三处,并改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个别的词语可以改换,但原意要保留。(4分)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简讯的要旨,不超过15个字。(5分)
日前,云南大学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强有力的工人组织莫过于工会,现实的状况却是民营、外资企业中,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部分工会也是操纵在资方手中,发挥不了维持工人权益的作用。
据统计,中国目前还有1亿多劳动者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没有加入工会,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权益无法得到维持。
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恼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津程序时间过长和业主不愿对簿公堂,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这时如果有行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指导其和业主谈判协商,相信劳资纠纷等问题能够很快地解决,民工们的权益能够得到维持。
概括:□□□□□□□□□□□□□□
六、作文(60分)
26.以前人们总爱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而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亮出你自己”这样的广告词。诚然,以前的说话和今天的广告词都有道理,但面对现实,它们又让我们感到似乎都存在着某种不足之处。想必你在这方面会有思考或体验。请以上述说法或广告词(也可二者兼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哄h^ng  2C(结—节  备—惫  计—济)  3C  4A  5BA搭配不当,“互相”应改为“每个人”或“各自”;C语意重复,可删去“/小时”;D搭配不当)  6B  7C(防御)  8B(主谓间/代词)  9C  10C  11B  12C  13A  14A  15D  16.①主要说明:在殷新心里,母亲的位置远不如焦书记的位置  ②儿子整个心思都集中在上司身上,母亲觉得儿子思想意识变化太大,母亲已经无法认识儿子,理解儿子,有一种“模糊”之感  17.(1)不写焦书记的脚步声,意味着当时传到办公室的脚步声非常小,常人几乎听不到,然而殷新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2)这说明长期以来,殷新的整个心思都集中在焦书记书身上  3)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殷新这一中心人物“心中只有上司”的特征  18.(1)“现在”的殷新不熟悉母亲的脚步声与儿时殷新很熟悉母亲的脚步声的对比  2)殷新不熟悉母亲的脚步声与熟悉焦书记的脚步声的对比  19AC  20.(1)“月”“霜”也表现“早行”,都是名词性短语和名词构成  2)作者通过想象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气氛,从而反衬旅居游子的思乡之愁21.(1)孔文子不以下问为耻,孔子认为他贤明。(2)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感羞耻的事,后世人却实践它而且不以为耻(这样的事)就多了,可悲啊!  22.(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罗贯中《三国演义》  4)《边城》“农村三部曲”  5)《哈姆莱特》《奥赛罗》  23.②处“人际”赘余,④处“决定”后加“于”,⑥处“信任并尊重”改为“尊重并信任”,⑩处“而且”改为“反而”  24.我对近几十年来十分流行的西方一些学者也赞同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25.民工呼唤(或“企盼”)维权的工会组织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检测ppt课件
宁波市慈湖中学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练习测试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2)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二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三单元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