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单元练习 >>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六单元练习测试卷(A)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01


单元测试卷A(共100分)

 

一、(24分)

1.填空题(9分)

1)古时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________,十五日叫________,十六日叫________,最后一天叫________。《登泰山记》一文中的“戊申晦”是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十二月________日。(2分)

2)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所以“泰山之阳”是指泰山的________,“急应河阳役”的“河阳(地名)是在________河的________。而“阳谷”是指________,“阴谷”是指________。(2分)

3)孩童是垂发而饰的,所以古时称幼童为“________”;儿童到入学年龄,叫作“________”;成童时,把头发束起来,叫作“________”。(2分)

4)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记________________,记________则只用地支。《登泰山记》一文中的“五鼓”是指_________时,即点________________点。(3分)

2.课文默写(8分)

1)交代《五人墓碑记》一文写作目的和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项脊轩志》第一段中作者读书与生活情趣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大风扬积雪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皆若偻。(3分)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3分)

1)须臾成五________

2)以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

3)甘受诟厉________

4)多平方,少________

5)某所,母立于兹________

6)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梅者________

7)蹈死不顾,亦故哉________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共4分)

1)后五年,吾妻来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2)断头置城上,颜色

①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②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4)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二、选择题(36分,每小题3分)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皦皦ji4o ji4o               z9)财

z(                          ch&)蒲(p*

Bji%ng)牖                   q@

h)n)藩                         q&n)巡

C.栏                            y3n)仰

yu2n)墙                        w8n)水

D.孤p!                      t0)骑(q0

呱呱g& g&                       枇杷p0 pa

6.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五人墓碑记》选自《七录斋集》,作者张溥,字天如,明末文学家。“七录斋”是书斋名。本文通过记叙天启六年苏州人民反抗阉党的斗争,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的生死价值问题。

B.《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古文家,也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本文着重记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绘影绘声,朴实感人,饶有情趣。

C.《病梅馆记》选自《________》。龚自珍,字璱人,号字盦,清代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思想家、文学家。

D.《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他是清代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7.下列句子中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    ]

Aac

Bbd

Cad

Dbc

8.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臭:A.气味  B.香味  C.香料  D.污秽难闻的气味

E.令人厌恶的  F.坏名声

1)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

[    ]

2)君子之言,其如兰

[    ]

3)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

[    ]

4名昭著

[    ]

5)遗万年

[    ]

6)乳未干

[    ]

9.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

A.对着,面对  B.挡住  C.占着,把着  D.掌管,主持  E.应当  F.会;一定  G.承当,承受  H.抵挡  J.同“倘”,假使  K.相等,相当  L.当作

1窗里云鬓,对镜贴花黄

[    ]

2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    ]

4)会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5)长歌

[    ]

6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    ]

7)一以

[    ]

8)老益壮

[    ]

9机立断

[    ]

10)一夫关,万夫莫开

[    ]

11)安步

[    ]

12)旗鼓相

[    ]

13仁不让

[    ]

14)首其冲

[    ]

选出1015题中与例句内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10.例句:是以蓼洲周公,忠义于朝廷

[    ]

A.虽有槁,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秦之欲无厌

C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一十寒

E风骤雨

F.屠起,以刀劈狼首

G跳如雷

H珍天物

11.例句:学不可以

[    ]

A.战败而亡,诚不得

B.今老矣,无能为也

C.今亭亭如盖矣

D.鞠躬尽瘁,死而后

E.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F.庭中始为篱,为墙

12.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

[    ]

A.于是乘其厉以呵

B名狼籍

C东击西

D泪俱下

E.同相应,同气相求

13.例句:广言欲亡,忿恚尉

[    ]

A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既克,公问其

C.君安与项伯有

D.轩东,尝为厨

E其方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4.例句:旧时栏楯,亦遂增

[    ]

A.是故百战百,非善之善者也

B.日出江花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予观夫巴陵状,在洞庭一湖

D任愉快

E.不枚举

F.引人入

15.例句: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

[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B.爷娘闻女来,出郭扶将

C.杂然

D机行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3)自以为得其实

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

A.句(1)和句(2)相同,句(3)和句(4)也相同

B.句(1)和句(2)不同,句(3)和句(4)也不同

C.句(1)和句(2)相同,句(3)和句(4)不同

D.句(1)和句(2)不同,句(3)和句(4)相同

三、写作(40分)

17.请自拟题目,写一篇四五百字以抒情为主的散文。

 

 

单元测试卷A·参考答案

1.(1)朔;望;既望;晦;二十九日

2)南面;黄;北面;南面的山谷;北面的山谷

3)垂髫;成童;束发

4)年;日;时;五更(或“寅”);35

【思路点拨】阅读文言文要懂得一些古文化知识。如“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即“过了望月”的意思,就是十六日了;而“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这一日未必是“三十”,而可能是“二十九”或“二十八”。

古时常用天干地支记时间,其中记年、日用“天干地支”,记时则只用地支,记月未见有用天干地支的。

2.(1)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宴然兀坐,万簌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思路点拨】默写要忠于原文,如(1)段中“予”不能换成“余”,“死生”不能写在“生死”;(2)段需按要求默写,这就要求我们要明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3)段中,“摴蒱”不写成“樗蒲”(尽管两者同一意义),“立”不能写成“粒”,“采”不能写成“彩”。

3.(1)采,同“彩”,色彩。

2)欹,倾斜。

3)诟厉,辱骂。

4)圜,同“圆”,圆形的。

5)而,同“尔”,你的。

6)鬻,卖。

7)曷,通“何”,什么。

【思路点拨】凡遇通假字,在解释时,一般要先写出本字,然后加以解释,如(1)(4)(5)(7)。

通假,指古书中音同、音近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凡两个词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例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相关,古代可以借代,叫做借。如“女”同“汝”,“惠”同“慧”。

4.(1)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2)①古义:脸色,神态。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②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古义:头颅,代指生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④古义:处处,到处。今义:时常,经常。

【思路点拨】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词语的常用义发生了变化。如“归”,古代指女子出嫁,现在的常用义是“返回”。“颜色”,古汉语中往往指脸色、神态等,现代汉语中虽仍有这种用法,如“给你点颜色看看”,但不常用,而多指色彩。“少”字在现代汉语中,虽也有“稍微”、“暂时”之义,如“少候”、“少待”等,但不常用,而大多指“多少”的“少”了。“首领”、“往往”的词义变化稍大一些。

5D

【思路点拨】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是汉语的基本功。同一符所表示的字音往往是有差异的,如“徂”“祖”“苴”“沮”,都以“且”表音,但分别读为“c*”“z(”“j(”“j&”。只读符的音也是不行的,如“扃”“楯”分别读作“ji#ng”“sh(n”。再有,汉语的连绵词往往还有不同写法,如“摴蒱”也作“樗蒲”;“留连”也作“流连”。还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为了区别意义,在本音之外又另设了一个读音,如“骑”,作“一人一马”读作“j@”,而在现代汉语中,而不再读“j@”了。

6B

【思路点拨】B项中,归有光不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而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桐城派集大成者是姚鼐。

7B

【思路点拨】文言文中的语音停顿(除标点之外)大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一般说来是根据成分,如主语后需要停顿一下。本题中的bd两句即如此。在较复杂的状语后或宾语前,往往也要停顿一下;诗歌的停顿有其自己的规律,这里不再详述。

8.(1A;(2 B;(3D;(4 E;(5 F;(6A

【思路点拨】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在缩小,“臭”字即是这样。在古汉语中,它的意思是气味,既指香味,也指污秽难闻的气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失去了表示香味的意义了。在阅读文言文或成语(成语保留了文言的用法)时要特别留意。准确理解词义的关键还在于语境,如“朱门酒肉臭”中“臭”字并不是“臭(ch^u)味”,而是“气味”或“香味”的意思。“君子之言,其臭如兰”,既是君子(德才兼备的贤者),他所说的话,然会给人以良好的影响,像散发着香气的兰花那样,不可能是臭气薰天的;卖鲍鱼的店铺中,然是腥臭无比了。“臭名昭著”中的“臭”字应是一个形容词性的,E;“遗臭万年”中的“臭”字处于宾语位置,是名词性的,要选F

9.(1A;(2J;(3D;(4E;(5L

6D;(7H;(8E;(9A;(10C

11L;(12K;(13AG;(14A

【思路点拨】“当”字义项很多,这里列举的并不全。如“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作“值”、“在”讲的“当时”“当场”;作“判罪”讲的“当高罪死”(判赵高死罪)等。尽管词典中列出的义项已足够多,仍然不能将我们遇到的情况涵盖进去。“当”和“会”在古汉语中是通用的。如(4)句中的“会凌绝顶”,“会”“当”实属同义连用;又如“吾既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中的“会”,也是“当然、应当”之义;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会”也是“应当”之义。

10C

【思路点拨】“暴”的基本义是晒,引申义有暴露,显露;又猛又急;突然;凶狠残暴;欺凌,损害等。G项的“暴”可解释为急躁,发怒;H项的“暴”可解释为残“残害”(由欺凌、损害引申而来)。

11ADE

【思路点拨】例句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A项中的“已”也是“止”的意思,“不得已”的意思是“不能停止”,意谓没有办法,不能不如此。DE两项中“已”意思也是“止”,E项中的“已”,也可讲为“完了”“死了”。B项中的“已”同矣。C项中的“已”是经的意思,F项中的“已”要特别注意,不是“已经”的意思,是“已而”(不久)的意思。

12C

【思路点拨】例句中的“声”,是声张、宣扬的意思,与C项相同。AD项是声音(其中D项指哭声);B项是名声、声誉的意思;E项中“声”的基本义仍是声音,但在这里实际应指意见、观点等

13A

【思路点拨】例句与A句中“故”的意思是“故意”“特意”的意思;B项是“缘故”;C项是“老交情”“旧交情”的意思;D项是“先前”“以前”的意思;E项是“所以”的意思。

14F

【思路点拨】例句与F项中的“胜”处于宾语位置,当是名词性的,应解释为“美景”“美境”;A项中的“胜”意思是“胜利”;B项中的“胜”处于谓语位置,是动词性的,意思是“胜过”“超过”;C项中的“胜”处于定语位置,是形容词性的,意思是“优美”;D项中“胜”的意思是“能承受”“能承担”;E项中的“胜”是“尽”的意思。在选择义项时,应注意它的语法位置。

15C

【思路点拨】“相”是个会意字,意思是观察、察看,如D项;“相面”中的“相”也是此义。“相”在作副词时,有“互相”;“递相”;“一方对一方”(单指一方,有指代性),相于“我(们)、你(们)、他(们)”。AB两项的意思是“互相”,C项是单指一方,指“他(愚公)”。

16B

【思路点拨】(1)句中的“非常”是形容词性的,意思是“不同寻常”,指篡夺帝位;(2)句中的“非常”是名词性的,指“意外的变故”。(3)句中的“其实”指“石钟山得名的真相”,处于宾语住置;(4)句中的“其实”的意思是“那实际上”,处于状语位置。

17.(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基础训练题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文言文检测试卷
2010年09月驿马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小练习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单元练习(第一二五单元字音字形)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六单元课文高考题型检测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语文第三四单元检测练习
2009级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一二单元检测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六单元练习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六单元练习测试卷(B)
龙州中学2006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练习题
天津实验中学第一学期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同步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练习题
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盘龙中学高二00六级高二上学期第三单元测验卷
盘龙中学高二00六级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测验卷
盘龙中学高2006级语文高二上学期第1,2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四单元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三单元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