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一年级上 >>单元练习 >>
罗平一中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1-13


罗平一中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
一、(27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B
 A.给予/给以   肖像/惟妙惟肖  不可剥夺/剥削
 B.开拓/拓本    呼吁/长吁短叹  肆意杀戮/邮戳
 C.角度/角色    赎罪/穷兵黩武  无济于事/救济
 D.强谏/倔强   瞭望/脚带镣铐  赶尽杀绝/杠杆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      
    A.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无济于事  义愤填赝   挖墙角
    B.不言而喻  应运而生  想誉中外  永保生机   名信片
    C.民不聊生  理想报负  梦寐以求  平心而论   墓志铭
    D.按布就班  欢呼鹊跃  暇想联翩  再接再励   捅漏子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B.美国、欧共体、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金融机构想进一步打开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的愿望仍在与日俱增。
C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D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4.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
       ①悠悠几朵白云,点缀在        的蓝天,这空明的画面会引起你怎样的遐想?
       ②东欧       给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
③耶鲁大学自建校始,就有这样一条规定:每个学生在每次考试前,必须向学校作出“考试绝不作弊”的书面        
④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矛盾冲突的性质及起因,        弄清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完整地把握剧本的情节。
    A.寥廓  剧变  承诺  进而/从而    B.辽阔  巨变  许诺  进而/从而
    C.辽阔  剧变  许诺  从而/进而    D.廖廓  巨变  承诺  从而/进而
5.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D        
       A.近年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耸人听闻”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夸大之语使人震惊,这里的使用与下文情理不合。
       B.去广西红水河两岸的瑶族人家做客,首先要喝'进门酒',如果客人无酒量,可浅尝辄止,表示谢意。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属望文生义
       C.南昌一生产酱油的厂家在酱油中添加了人工色素和黏稠剂,却大做广告“保证不添加人工色素”,这简直是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
       D.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吃不了的苦和忍不下的气,眼前的这个男人面对严峻的生活早已安之若素。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6.下列语句中加点熟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义愤填膺的高校学生和人民群众纷纷举行示威游行,严厉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暴行,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民族尊严的严正立场。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卓尔不群——品德才能超出一般,与众不同。
C.盗版是把双刃剑,在墨西哥著名的特比多区跳蚤市场里,视听产品的盗版问题十分严重,给国内演艺界造成子损失,也使外国投资人望而却步。双刃剑,指事物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句中只说了一个方面,故错。
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空头支票(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空头支票”比喻不实践的诺言。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名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
B.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能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名词。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中国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在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答案】B【解析】A项“英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不妥,属搭配不当的毛病,应改为“英国某杂志社编的一本《野性大地》摄影集”;C项搭配不当,“一排排,一行行”修饰“桃林”这个表集合概念的词不妥。”;D项“利用”与“在考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不能搭配。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A.演讲词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具有三个特点: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B.《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我的呼吁》的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史怀哲。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就出自《左传》。
D.穆旦,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迪、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同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为《赞美》。
9.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请选择正确的一项。C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____________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A.④②⑥③④①③  B.⑤②①④③⑥  C.⑤②④①⑥  D.④①③⑥⑤②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013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10.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D(原文只是说“步行不得迟缓”,D项表述扩大了原意内涵,不符合题干要求。)
11.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B.容美于真: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认为美存于真实之中。
C.一种时尚:社会对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不良风气的嘲讽。
D.徒跣:原意为“脱鞋走路”,引申来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B(A“鸣佩玉”指的是:先秦君子步行要佩玉,伴随着步行的节奏,佩玉相碰鸣响,以显示出步行的庄重与和谐。C“一种时尚”指的是:当时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与追求。D“徒跣”可表发怒、着急、重视等情感,但不含“感谢”。)
12.不是作者所说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A.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A(第一段和第三段是提到了几个字词的古义,但表述为“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概念过大。)
13.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C.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D(A项“不以为然”在原文中无根据,属臆断。B项对原文内容的推理不当,“象征”“衰亡”表述不合文意。C项“尊道贬儒”在原文中无根据,属臆断。)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吴起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身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把家产也耗费尽了,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决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绝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并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奉事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强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对此心有疑虑,就辞退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事奉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名利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吴起到达楚国,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很能干,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为相。他严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主要目的是加强军队,破除纵横稗阖的游说。于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泰国。因此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人们因射刺吴起,也射刺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全部杀了因射刺吴起和射中了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鲁欲将吴起           将:任命……为将
B.吴起于是欲就名       就:成就
C.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辞退        
D.卒母闻而哭之         之:代词,代母之子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B.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C.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D.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吾与徐公孰美
B.往年吴公吮其父                              吴公今又吮其子
C.起杀妻以求将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诸侯患楚之强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是指吴起贪图功名,而不是指贪求财富
B.司马迁笔下的吴起性格鲜明,既善于带兵、用兵,又“刻暴少恩”,终于丧命楚国。
C.鲁人对吴起的恶言攻击,嫉贤妒能,眼红他的赫赫战功,因而无中生有。鲁君“谢吴起”,实际上是担心他功高震主。
D.吴起最后“走之王尸而伏之”,足见其智谋过人,临死还不忘借他人之手为自己复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五、(13分)
18.翻译上文中的画线的两句话(5分)
1)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翻译:                                                       
使法令严明并详细查究法令的执行,除去不切需要的官职,废除与楚王关系疏远的同族的俸禄。
2)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翻译:                                                      
因为射杀吴起而被族灭的有七十多家。
1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赏析
这首《夜到渔家》,一本作《宿渔家》。张籍用蘸满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前人较少触及的渔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题材新颖,艺术构思富有独创性。
  春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行旅至江边,映入眼底的景色,萧索而落寞。诗人一开头就展示渔家住所的典型特征:茅舍简陋,靠近僻远江口,便于出江捕鱼。时值潮涨,江潮侵入了柴门。诗人在柴门外窥望,发现屋里阒无一人。诗人为何在门外徘徊张望呢?原来他要在这户渔民家里投宿,而屋主人却还未回家。“行客欲投宿”,暗示时已临晚,而“主人犹未归”,则透露出主人在江上打渔时间之长,其劳动之辛苦不言而喻。此时此刻,诗人只好在屋外踯躅,等待,观看四周环境:竹丛暗绿而幽深,乡间小路蜿蜓伸展,前村还在远处;诗人焦急地眺望江面,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一个“远”字,隐隐写出诗人急于在此求宿的心境。“月出”,表明夜已降临。“钓船稀”则和“主人犹未归”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
  面对这冷落凄清的境界,诗人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更加迫切。他不断眺望江口,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期待已久的渔人大概回来了吧!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调子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春风动草衣”句写得尤为传神。正如清人
  田雯评价张籍诗歌特色时所指出的那样:“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古欢堂集》)
  (1)本诗的体裁是               ,题材是             。(2分)
  (2)本诗前两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反映出了渔人怎样的生活状况?(3)
本诗运用侧面描写,将描写的目光投注在普通百姓生活上,写渔家的位置、渔家的柴扉,天已晚而渔人仍未归,表现了渔家的家境贫寒,劳作辛苦。
(3)本诗后两联如何写出“行客”盼渔人归来的心情?(3分)
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不着一字却把“行客”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末两句写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看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出现了,“行客”喜出望外。诗中“主人犹未归”和“月出钓船稀”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补充。请结合全诗说说这两句诗所表达的诗人的心境与情感。(3分)
五、(14分)
阅读下文,完成20——22题。
伏 尔 泰
                                     雨  果
100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专门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犯的邪恶混合体。让我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王、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毁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自命的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
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利;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克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20.(1)“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中的“二者”分别指什么?(2分)
答:被旧时代诅咒  受到未来的祝福
(2)“一个新纪元”指的是                                        的纪元。(3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文中有相关内容供我们提取,如“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曾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这就是说,权威已经变换为自由.自此以往,高于一切的是人民的法律和个人的良心”,从中提出了“理性、文明、自由、法律、光明、良心”,这些内容正表明了新时代的特点.
答案:理性、文明、自由、法治、光明
21.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解析:此题是对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考查.先从要理解的句子所在的位置看,它在第一段的结尾。很显然在第一段没有对这一句的解释.所以只能到第二段以后的内容中去找.从这一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来看,它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它对伏尔泰做了一个全面的评价.在第二段和第九段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就是答案。
答案: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点简要回答。(6分)
   (1)                                                   
   (2)                                                   
   (3)                                                 
解析:此题属于对归纳内容要点的考查.“微笑”是形象的说法,也是抽象品质的外在表现。在文本的第七层,我们能找到相关的话语.如“他教化、慰抚,播种文明”“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这三方面正是他的特点。
答案:善于仁爱,教化,抚慰、播种文明     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      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六、(12分)
23.把下面的长句变成语意连贯的三个短句。(不改变愿意,可以适当添加词语)(3分)
布什总统向国会提出约旦国王侯赛因逝世后,王储阿卜杜拉继位首次执掌国家大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是经济薄弱,美国政府应加快向约旦提供援助的要求。
答:①                                              
                                                  
                                                   
①约旦国王侯赛因逝世后,王储阿卜杜拉继位。
②阿卜杜拉首次执掌国家大权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是经济薄弱。
③布会总统要求美国政府应加快向约旦提供援助。
24.把下面句子改为一个长单句。(3分)
北京大学是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京大学是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
25.以“逃逸救生塔”为陈述对象重新组合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改后要语句要通顺。(4分)
为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传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基础上,在其顶部又加装了高八米的逃逸救生塔,它形状类似一个细长的避雷针,在其上端又装上一组侧向推力发动机。
参考答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逃逸救生塔,是为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在传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顶部加装的,它高八米,形状类似一个细长的避雷针,上端还装有一组侧向推力发动机。
26、在下面一段文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内容,组成句式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有人说流星最美丽,有人却说它只能昙花一现;有人说镜子最可观,有人却说它只能看到别人;①                                 。由此看来,②                 
参考答案:①有人说春蚕最勤劳,有人却说它是作茧自缚。②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评价。
七、作文(60分,任选一题)
2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珍  珠
[黎巴嫩]纪伯伦
一只海蚌对它身边的同伴说:“我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它又重又圆,我真苦恼。”
它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道:“赞美天空,赞美大海,我身子里没有痛苦。我里里外外完美无缺,安然无恙。”
这时,正好一只螃蟹走过,它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里里外外完美无缺的说道:“是的,你的确完美无缺、安然无恙。但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丰收成果、辉煌业绩、伟大事业,往往要历经磨难,走过痛苦的征程才能取得。你有过痛苦的经历吗?对痛苦有何认识?请以“痛苦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花最美,因为它令人赏心悦目;也有人说绿叶最美,因为它哺育并衬托了花。有人说朝阳最美,因为它给人带来新一天的希望;也有人说,晚霞最美,因为它让人想起美好的往事。还有人说,真情最美,年轻最美,无私最美
其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请你以“生活中的美”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检测ppt课件
天柱三中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检测卷及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检测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罗平一中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弟四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试题解析(B卷)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第六单元试题解析(A卷)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题
肥西中学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检测卷
2006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练习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2006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练习
2006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第一单元练习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第一单元能力测试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