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智利地震》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3-12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智利地震》 

学习目标 

1. 体味作家在小说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表现出的人性之美,提高文学修养。 

2. 分析细节描写和重点场景描写的作用,把握小说表现的生活环境。 

3. 整体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能做出自己独到的分析。 

  

学习重点 

1. 理解本文主题。 

2. 把握社会环境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细节描写和重点场景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作者简介 

克莱斯特,德国剧作家,小说家。1777年10月8日出生于奥得河畔法兰克福一个旧贵族军官家庭,1811年11月21日卒于波茨坦附近。青年时代参加过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战争,学习过哲学、物理学和数学。辍学后旅居法国、瑞士。1808年在德累斯顿与作家亚当·米勒合办《太阳神》杂志。1810年在柏林创办《柏林晚报》,后因经济困厄,对政府干预新闻自由不满,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得不到理解而怨恨自杀。19世纪末期,人们才认识到他是德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尤其是悲剧,融古希腊戏剧与莎士比亚戏剧于一炉,独树一帜。从他的第一部悲剧《史罗芬施泰因一家》中,尚能看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他的代表剧作《破瓮记》与莱辛《明娜·封·巴尔赫姆》和豪普特曼的《獭皮》并称为德国三大喜剧。剧本以18世纪荷兰农村为背景,描写乡村法官亚当贪婪好色,由执法者成为被告的故事,反映了普鲁士司法制度的黑暗。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幽默才能。重要剧作还有《安菲特律翁》、《赫尔曼战役》、《彭忒西勒亚》、《海尔布隆的小凯蒂》和《洪堡王子》等。克莱斯特是德国文学史上创作志异小说的大师,代表作有《米夏埃尔·科尔哈斯》、《智利地震》和《圣多明哥的婚约》等。他还是德国“逸事”这种文学体裁的创始人。另著有《论木偶戏》等文艺理论著作。 

  

文本解读 

一. 文本内容概括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几乎将整个城市夷为平地,被宗教法庭宣判死刑的赫罗尼莫到处寻找同样被宣布死刑的恋人何赛法,何赛法也在寻找着赫罗尼莫,他们在山谷的泉水边相逢。地震停止以后,他们随唐·菲尔南多回城参加由修道院的院长亲自主持的弥撒。狂热的宗教徒将它们视为亵渎上帝的人,要将他们处死。菲尔南多拼死保护他们,最后只救得了他们的孩子,他们被宗教徒残忍的杀害。  

  

二. 主题探讨 

1. 通过对地震灾难中人们互相救助展现爱心和宗教灾难中菲尔南多拼死保护何赛法和她的孩子,揭示了天灾和人祸也不能泯灭人性的道理,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理想追求。 

2. 通过地震灾难中人们表现出来的美好举动与灾难过后人们对何赛法一家的残害的对比,揭示出宗教迷信与狂热造成的灾难大于天灾的主题。 

3. 文章以《智利地震》为题,暗含着深刻的含义,何赛法和赫罗尼莫的行为又是智利人思想思维上的一场地震,人们可以没有任何怨恨的表现出对天灾的宽恕;却不能宽容超越宗教的“异端”的思想与行为,表现了宗教迷信与狂热对人自然天性的泯灭的罪恶。 

  

三. 整体感知情节,理清文本脉络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何赛法,主要矛盾是追求自由的何赛法和迫害青年人追求自由的世俗宗教之间的矛盾。 

根据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一)劫后余生,惊喜相逢(1—4) 

赫罗尼莫在发生地震后怀着一线希望寻找何赛法,两人在泉边幸福相遇,才知道何赛法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因地震的发生而幸免于难。她转回修道院救出了自己的孩子,不忍再看到地震造成的惨象,来到了山谷,在此喜遇赫罗尼莫,两人自由地享受相逢的幸福与快乐。 

思考如下问题: 

1. 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大主教死了,总督的宫殿也已倒塌,曾经审判过何赛法的法院在燃烧,父亲的住宅变成了湖泊。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 

大主教、总督的宫殿、法院、父亲的住宅,象征着审判迫害赫罗尼莫和何赛法的宗教势力,这些势力虽然表面上、形式上崩溃了,但实际上他们的统治力量还在,宗教无形中对狂热分子的影响不会随着形式的消亡而消失。作者把有形的统治势力与无形的统治势力进行对比,突出宗教狂热分子的可怕,揭露了教会精神统治下的人性的扭曲、丑恶。 

2. 何赛法在找到赫罗尼莫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历程? 

提示:起初非常惊慌,看到可怕的景象又非常害怕,非常悲伤,看到劫后余生的孩子又镇静下来,见到赫罗尼莫时非常欣喜与幸福。  

  

(二)家园被毁,博爱尚存(5—8) 

青年男子菲尔南多请求何赛法为自己的孩子喂奶,对何赛法非常友好。使何赛法和赫罗尼莫认为经过地震的磨难人们已经忘记了以前的种种,因为不管什么阶层的人都友好相助。他们憧憬并计划着美好的未来,没有想到厄运的到来。 

思考问题: 

1. 何赛法与赫罗尼莫心中产生了哪些奇妙的感想?为什么? 

首先是人们对他们的过去可能已经忘记,经过地震的打击后仿佛人们已互相和解。二是地震毁灭了物质财产,但博爱的精神却没有缺失。因为菲尔南多一家对他们特别友好和信任,各个阶层的人相互同情和帮助,人们在震灾中表现了自我克制、勇于牺牲的精神。 

2. 如果你是记者,目睹了智利地震的全过程,请写一篇新闻报道,报道一下人们在灾情发生后相互帮助与关爱的事迹。 

提示:注意新闻报道的写法 

新闻采写最基本的原则:一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二是要坚持新闻的时新性。 

撰写新闻,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切忌冗长、罗嗦。 

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 

新闻的标题。能够概括、提示、评价新闻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提要等,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排出。 

    新闻的导语。导语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其长处是: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能够了解。具体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只写部分要素,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在导语里。 

  新闻的主体。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它起到注释导语的作用,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 

  新闻的结尾。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 

  

(三)参加弥撒,唐娜忧虑(9—11) 

当修道院院长将亲自主持一次隆重的弥撒时,人们纷纷涌向城里。何赛法等人都希望参加。只有伊丽莎白表现得迟迟疑疑,满怀忧虑,担心会发生什么灾祸。本部分为后面的残忍场面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四)灾难重至,惨遭杀戮(12—21) 

何赛法等来到神圣的教堂,神甫滔滔不绝地谈到了这个城市伤风败俗的事以及指出了何赛法和赫罗尼莫的罪行,使人们把目光都聚焦于何赛法和赫罗尼莫,接着出现了非常野蛮的举动,他们摔死了菲尔南多的儿子,打死了何赛法、赫罗尼莫和康斯坦彻,菲尔南多拼死保护,最后只救得了何赛法的儿子。 

思考问题: 

1. 何赛法和赫罗尼莫去做弥撒时心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阐述这一变化过程。 

提示:刚到教堂,对宗教有炽烈的信仰与热诚,随着神甫的讲解,他们心肝皆摧,万分痛苦,当有人指认出何赛法时,心中非常害怕,最后面对狂热而残暴的教徒,他们的心中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2. 赫罗尼莫的父亲对儿子的指认及打杀我们如何理解? 

提示:赫罗尼莫的父亲对宗教的迷信与狂热已失去了人性,邪恶和凶残已取代了父亲的含义,他和儿子之间,是追求自由与迫害自由的关系,他惨无人道的行为只能证明他是世俗宗教的牺牲品,他失去了儿子,也迷失了自我。 

3. (联想与想象)根据整个故事的逻辑关系看,如果何赛法一行不到教堂去,他们会不会逃脱被惩罚的命运? 

提示: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4. 结尾处写道:“想到他如何获得这个孩子的经过,他似乎觉得应该高兴才是。”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提示:这句话说明他得到这个孩子应该高兴,因为他保留了人性美好的种子,使美好的追求不断延续下去,但是这样的结局是用自己儿子的生命及其父母的鲜血换来的,这是一朵遭宗教狂热信徒迫害而开的一朵孤独而柔弱的花。 

  

四. 人物塑造鲜明,善良邪恶较量 

1. 菲尔南多: 

他是作者塑造的保护弱者、维护正义的英雄形象。他善良,勇敢,无畏,拼死保护何赛法和她的孩子,体现了正义与邪恶斗争的艰难。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理想追求。 

2. 何赛法: 

是追求爱情、自由、幸福的女性形象,她善良、慷慨大方,在自己孩子吃不饱的情况下依然给菲尔南多的孩子喂奶,面对灾难中人们表现出的友好,她善良地相信在上帝面前人们会宽恕她的过去。她多情,深爱一贫如洗的赫罗尼莫。在她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通过这一形象,揭露了宗教狂热者对自由思想的扼杀,人性的泯灭。 

3. 修道院长: 

是邪恶势力的代表,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他扼杀人性,让获得新生的城市重新陷入了灾难。 

  

五. 细节描写真实,环境刻画精彩 

思考问题1(细节描写) 

当赫罗尼莫看到何赛法的一刹那,只说了一句话:“噢,神圣的圣母啊!”这一细节的作用非常真实,写出了劫后相逢的惊喜,这种惊喜使赫罗尼莫再也无法用更多的语言表达,把这一相逢看作神的成全。 

思考问题2(环境刻画) 

1. 赫罗尼莫和何赛法会合后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①将此与城里发生的大地震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后文人们表现出美好的人性创设了合理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了人物善良、感恩的精神世界,渲染了充满着相互理解、帮助的人际关系。 

③烘托出两人重逢后幸福与快乐的心情。 

④与后来教堂发生的血腥屠杀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狂热的宗教徒的愚昧和凶残。 

2. 关于圣多米尼克教堂环境描写 

渲染了庄严的弥撒气氛 

烘托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也烘托了男女主人公从心灵产生的对宗教的信仰与热忱。 

与后文狂热的屠杀场面形成巨大的反差,虔诚中隐藏着恐怖,预示着灾难的发生。 

  

【模拟试题】 

一.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颤抖(chàn)          洗濯(zhuó)         胆怯(qiè)       炽烈(chì) 

B. 坍塌(tān)          庇护(bì)            瓦砾(lì)       湖泊(bó)  

C. 翘首(qiào)        馥郁(fù)             熠熠(yì)      谆谆(zhūn) 

D. 皎洁(jiǎo)         苔藓(xiǎn)           宽赦(shè)     憧憬(chóng)  

E. 祈求(qí)          祈祷(qǐ)               攒动(cuán)  拯救(zhěng) 

  

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亵渎   山颠  山崖   鸦鹊无声 

B. 稠密   隐秘  防碍   惊惶失措 

C. 晨曦   谦逊   震憾  天翻地覆 

D. 愤慨   宣泄  诅咒   毛骨悚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平时聚会时不大为人重视的一些人,这时却表现的像罗马英雄一样的伟大;勇敢无畏的行为,藐视危险欣然赴难的举动,到处比比皆是。 

B. 他的心中有一股不可名状的怒火,但他极力压抑着,保持着表面上的平静。 

C. 那位海军军官向他声明,在这次不幸事件中,他袖手旁观,没有铤而走险,虽然也有一些情况可以为他辩解,但还是感到十分后悔。 

D. 教堂最后面的巨大的、装有彩色玻璃的蔷薇形花窗,在夕阳的映照下,像晚霞一样发出五彩纷呈的光辉。 

  

4. 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他们仿佛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毫无价值,可以随便扔掉。 

B. 不料在山谷里看到了她,真是幸福极了,仿佛这山谷就是伊甸园。 

C. 人类的博爱精神却仿佛一朵美丽的鲜花,开放出来。 

D. 整个会场一片静寂,仿佛谁都是哑巴,不会发出一点声响。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起初非常惊惶,就向着最近的城门奔去;但是不久她又恢复了神志,便转过身来,向修道院奔去。 

B. 她匆匆地合上了女院长的眼睛,惊恐万状地带着上天又一次赐给她的,从毁灭中抢救出来的亲爱的孩子,逃离了这个地方。 

C. 有一个卫兵按照总督的命令要一座教堂的人撤离,但有人回答说“智利已经没有总督了;”总督在这最可怕的时刻,不得不下令竖起绞架,以制止盗窃横行。 

D. “你这魔鬼!”一个陌生人叫喊起来:“她是唐娜·康斯坦彻·哈莱斯啊!”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庄严的典礼从讲道开始,年龄最大的唱诗班神甫当中的一个穿着节日的法衣,站在讲台上谆谆训诫。  

B. 他说这个城市所以没有从地面上完全消灭,只是由于天主无比宽厚,慈悲为怀。 

C. 但是,佩德里约师傅不肯罢休,因为他从唐·费尔南多的怀中抱过一个孩子,抓住孩子的脚在空中旋转,然后把他在教堂柱子的一个棱角上摔得粉身碎骨方才住手。 

D. 还从来没有一座天主教的教堂,像今天圣地亚哥的圣多米尼克教堂一样,有这样热情的信仰火焰升向天上;也从来没有一个人的心灵,会比赫罗尼莫和何赛法的心灵,产生更加炽烈的信仰热诚! 

  

二.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1题 

何赛法热心地替唐娜·埃尔维莱护理创伤,埃尔维莱趁大家谈得热闹的时候,利用机会问何赛法:在这可怕的日子里她是怎样度过的。何赛法心情沉重地向她扼要地谈了一些经过情况,她看到泪水从这位夫人的眼眶中涌出,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唐娜·埃尔维莱抓住她的手,紧紧地握着,并示意要她别说下去了。何赛法觉得自己真是幸福无比。一种她不能自制的感觉告诉她,已经过去的昨天不论它给世界带来多大的苦难,却也是上天从没有赐与这个世界的一件大恩惠。的确,正是在这悲惨的瞬间,人类的所有物质财产遭到毁灭,整个自然界险些儿全部沉沦,而人类的博爱精神却象一朵美丽的鲜花,开放出来。在目力所及的原野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混杂躺在一起,有王侯和乞丐,有贵妇人和农家女,有官吏和雇工,有修士和修女,他们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他们从地震中抢救出来赖以活命的东西,都高高兴兴地分给别人,仿佛这场普遍的灾难,将所有死里逃生的人,都结成了一个大家庭. 

    现在人们所谈的,并不是茶余饭后聊天助兴的那些毫无意义的闲话,而是关于伟大行为的事例:平时聚会时不大为人重视的一些人,这时却表现得像罗马英雄一样的伟大;勇敢无畏的行为,藐视危险欣然赴难的举动,自我克制勇于牺牲的精神不胜枚举比比皆是。他们仿佛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毫无价值,可以随便抛掉,又可以一抬脚步重新找回来似的。确实,没有一个人在这一天不碰到某种动人的事情,或者自己没有做出某种侠义的行为,所以,在每个人的痛苦的心胸里混杂了这么多甜蜜的喜悦,以致于就像何赛法认为的那样,人们普遍幸福的总和,是否一方面所减少的数目,就是另一方面所增加的数目,这话根本讲不清楚。赫罗尼莫和何赛法两人把观察到的这些事情在心里默默地仔细思考之后,他便挽着她的手臂,以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欢畅心情,带着她在浓荫覆盖的石榴树林中走来走去。他对她说,人们的心情既然处于这样的情绪之中,周围环境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便想放弃原来的决定,不再乘船前往欧洲;总督在他的事情上面总是表现得乐于帮忙,倘若总督还活在世上,他将跪在总督面前求情,他希望(这时他吻了她一下)同她一起留在智利。何赛法回答,她也有同样的想法,倘若她的父亲还在人间,她也不再怀疑会和父亲言归于好;可是她劝赫罗尼莫与其跪在总督面前求情,倒不如先去康塞普西翁,从那儿给总督写一封请求宽赦的信件为好,因为那里好歹离港口很近,如果好,请求宽赦之得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再返回圣地亚哥也很容易。赫罗尼莫稍微考虑了一下之后,对这一聪明谨慎的计划表示赞同。他又带着她在林间小路漫步了一会儿,对光明幸福的未来充满着憧憬,然后同她一起回到那些朋友身边。 

    这时已是下午,地震逐渐减弱,分散成一堆一堆的逃难者的情绪也稍稍平静下来,这时消息已经传开:在这次地震中唯一得到幸免的圣多米尼克教堂里,修道院的院长神父将亲自主持一次庄严隆重的弥撒,祈求上苍不要再降灾祸。人们已经从各处纷纷动身,匆匆忙忙地像潮水一样涌向城里。在唐·费尔南多这群人中也已提出了这个:他们是否也应该去参加这一隆重的仪式,是否也要加入到大家的队伍里面去。唐娜·伊莉莎白带着几分忧虑,提醒大家别忘了昨天在教堂里发生过多么不幸的事件;再说像这样一种感恩弥撒,日后一定还会多次举行,那时候再参加,人们的心情就会更加愉快更加平静,因为危险已经过去了。何赛法立刻兴奋地站起来说,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想要匍匐在造物主的面前祈祷。因为天主这样奇妙地发挥了他那不可思议的神威。唐娜·埃尔维莱热烈地表示赞成何赛法的意见,她坚持主张,大家应该去听弥撒,并且要唐·费尔南多率领大家一同前去,于是所有的人,包括唐娜·伊莉莎白在内都从坐的地方站了起来. 

…… 

    队伍一走,唐娜·伊莉莎白就悄悄地和唐娜·埃尔维莱谈话,语气十分激烈,队伍几乎还没有走出五十步远,人们就听到唐娜·伊莉莎白叫喊“唐·费尔南多!”的声音,并且看到她迈着忙乱的步伐追赶队伍。唐·费尔南多停住了,回过头等候着她,依然紧紧地挽着何赛法,这时唐娜·伊莉莎白走到相当的距离就站住了,仿佛等着他迎上前去,唐·费尔南多问她,有什么事。唐娜·伊莉莎白虽然露出不情愿的样子,却还是走近他的身旁,在他耳边悄说了几句话,但是没让何赛法听见。“是这样的吗?”唐·费尔南多问道,“那么由此会发生什么灾祸呢?”唐娜·伊莉莎白带着一副惊惶失措的面孔又在他耳边说了几句。唐·费尔南多的脸上由于愤慨泛起一阵红晕,他答道,那好吧,叫唐娜·埃尔维莱放心好了!说完带着何赛法走了。 

  

7. “已经过去的昨天不论它给世界带来多大的苦难,却也是上天从没有赐与这个世界的一件大恩惠。”请解释“恩惠”在文中的含义。 

  

8. “人们普遍幸福的总和,是否一方面所减少的数目,就是另一方面所增加的数目”在文中的含义如何理解? 

  

9. 赫罗尼莫想“放弃原来的决定”,原来的决定是什么?为何放弃? 

  

10. 作者让几乎整个城市在地震中都夷为平地,为什么只留下“在这次地震中唯一得到幸免的圣多米尼克教堂里”? 

  

11. (联想与想象) 

在何塞法一行即将返城参加弥撒的时候,唐娜·伊丽莎白在唐·菲尔南多耳边讲了几句话。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把这几句话写出来,然后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效果。 




【试题答案】 

1. A    2. D    3. B    4. C    5. A    6. D 

7. 在这灾难的背后,人类博爱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灾难中的人们没有了地位身份的界限都相互同情,相互帮助,表现出无私与慷慨,人们自我克制,勇于牺牲,美好的人性全都表现出来,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现象。 

8. 地震灾难毁灭了所有物质财产,整个自然界也险些儿全部沉沦,这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极大损失,但同时人们又收获了人类博爱的精神,在精神的天堂中收获着幸福和喜悦。 

9. 原来决定乘船到欧洲去。但是他认为现在人们生活在博爱的精神乐园中,周围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管是总督还是何赛法的父亲都会宽恕他们的行为。 

10. ①从内容含义来看:圣多米尼克教堂是宗教势力的象征,地震灾难可以毁灭人们的家园,毁灭生命,但宗教统治力量对人们的影响却不是简单给毁灭得了的,教会精神统治下的人性的扭曲,站立的教堂就是明证。②从文章结构来看:为后来修道院长主持弥撒和宗教狂热分子实施暴行提供了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1. (略)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智利地震》ppt课件1
《智利地震》同步练习
《智利地震》背景资料
《智利地震》读后感(2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