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2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5-10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李建辉 
  
  
教学目的  1 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2 明确“赏析”的一般操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内容 “赏析”一般操作解说,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中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 
步骤 
一 口头作文导入 
二 示范性例说“赏析”的一般方法 
(一)简要说明赏析的基本方法,并板书如下: 
1 再现“画面”,揭示“情意” 
2 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 
(二)以课后练习题具体讲解 
1 展示第1课练习一,说明再现“画面”,揭示“情意” 
思考·探究一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上水田园诗的显著特点。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简要说明。 
答: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历来都被称为写田园风光佳句,其原因就是诗句勾勒的幅画面非常美: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生机盎然。诚然,这两句诗动静视听各种角度巧妙结合、青白黄绿不同颜色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作主人公对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2 展示第3课练习五,说明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丽空好音。 
解释:“自”在这里是“独自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意思。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荡,“自” “空”状写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这里的蜀相啊; 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向丞相呈现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则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 
三 鉴赏《春江花月夜》 
(一)声读(全班齐读两遍) 
(二)意读,请学生练习课后练习二,找到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教师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之中最为动人的良辰美景。入题即是一幅壮丽的画面:江海连潮,月共潮生。“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江流宛转绕芳甸”二句写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弯曲着绕过杂花丛生的江边沙地,月光倾泻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层白色的霜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四句写江天一色的澄澈明净之景。月光荡涤了世间的一切,这才有“流霜不觉飞”, “白沙看不见”。此处虚实结合,最后整个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轮明月的清辉。这样一轮独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深思和遐想。“江畔何人初见月” 六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索。自古以来,明月在天,什么人最先看到这一轮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呢?古往今来,在亘古不灭的时空面前,人们或奋发图强,或得过且过,或及时行乐,却终有一死,无法与亘古的时空永远相伴。但诗人由此出新,认为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延续。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接着写明月在天,孤独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难以等到。月光下是奔腾而去的大江急流。诗人让诗情向纵深发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很自然地将笔触转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上来。“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写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 “白云”飘忽,象征了“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是地名,但这里并不确指,是泛指离别之地,且古诗文中“枫”、“浦”本就是离别伤情之所。“谁家” 与“何处”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地相思,两处离愁,往复回环。这是一种诗意的痛苦,发自内心,缠绵悱恻,可谓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可怜楼上月徘徊”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诗人将“月”拟人化,写月之“徘徊”,既写出了月的自然属性,光影明灭,浮云游弋;又赋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怜悯思妇的孤独寂寞,久久在楼上徘徊而不忍离去。月华洒落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可这反而令思妇更添相思之苦。她想“卷去”、“拂”走这有点惹人愁思的清辉,可是“卷不去”、“拂还来”。将相思之苦写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迷惘之情。“此时相望不相闻”四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深进而引起的无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让她难以入眠,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也许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发托月传情的痴心。“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可是鸿雁长飞,月华难递;鱼儿跃动,只见阵阵波纹。向来有传信功能传说的鱼儿雁儿都无法传情,那只能借助梦境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六句写游子的相思之情。诗人用春梦、落花、流水、残月四种伤情的意象来烘托。梦境是那样迷情惆怅: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带走的不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游子思妇的青春和爱恋、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渐渐失望的思绪,随之而来的又将是难以忍受的凄婉落寞。沉沉的海雾逐渐遮蔽了落月;而游子思妇,碣石潇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几重! “不知乘月几人归”二句写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几人乘月回乡;情人间的离情,伴着将落的残月,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之上……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月华柔情、诗人之情相互交织,袅袅不绝,摇曳生姿,引人深思。 
四学生课堂作业,从《春江花月夜》的诗中选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并且江月与人交融一体的诗句,进行赏析,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内容完成讲评上一课作业,重点赏析《望月怀远》并完成诗改写成散文的作业 
步骤 
一 导入 
二讲评上一课赏析作业,以鼓励为主,表扬几个很有灵气的同学,同时讲解展示课后练习二 
思考·探究二 《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请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画面再现:西楼上,满怀情思的女主人在月光里,独自徘徊,只有那月影似乎颇有深情地伴随着她款步地来回走动,那面平日梳妆的明镜,也应该映照着久别情人的女主人的姣好却很憔悴的容颜吧。 
情境分析:这里有情的人和原本无情的月融为一体,诗作主人公将难以言状的内情移入一片月色之中,使月儿也富有了深情;“徘徊”一词,既也写人款步沉重,又写月似乎也恋恋不舍离人而去,这就更显出人的孤单,“妆镜台” 暗示着女主人的容貌姣好,而前一个“应”字,便写出“女为知己者容”的失落感:既然心上人迟迟不归,我还有必要梳妆打扮吗?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画面再现:此时此地天涯一方的人可以通过天上那轮明月照看着对方,可是彼此间的讯息却无法沟通,只希望我的思念能够随着月亮的清辉流向你的所在,照在你身上。 
情境分析:“相望”与“不相闻”的对比,更显出相思者的无奈,而想望着把这无限的相思变作月亮的清辉洒向思念着的人,又把抽象难言的情思写得具体而又生动,更表现出相思者的情真意切。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画面再现:滚滚东去的长江,你流失的还有我无限美好的青春年华,邵华不再啊,我那姣好的面容也将象那渐渐西斜最后沉入无情的江潭的月亮一样。 
情境分析:触景生情,移情于景,用江水喻代青春年华,强调它的一去不复返的特点,那种青春不再的伤感,便随着江水倾泻而出;而目睹渐渐沉入西边江潭的月亮,又想到自己容颜的憔悴日渐苍老,那充满情思的心啊,也随着皎洁的月亮而西沉下落。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画面再现:不知道自古以来,有几个有情的人能趁着花好月圆的良辰回来,只知道,那轮西落的月亮,此时只把清辉洒向那江边的树枝上,那无数的枝叶在江风中摇曳,仿佛要把满身的愁情摇落。 
情意分析:“乘月”与“落月”形成对比,“乘月”二字写出诗作主人公面对良辰美景期盼与归乡的情人团聚的热切,可是此前“不知”二字,又道出了现实的残酷,于是下句“落月”便自然承载着诗作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无限的惆怅。诗句移情于物,融情于景,让可见有形的江树摇曳着那无形难言的愁思;那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缠绵感情,就在一 “摇”一“满”中,变得那样的形象而生动。 
三 鉴赏《望月怀远》 
(一)声读(齐读两遍)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四 课堂作业,将《望月怀远》改写成第一人称的散文 
(一)搜寻资料,字面意思质疑; 
(二)十分钟,写作 
(三)组内互评 
(四)背读《望月怀远》 
  
第三课时(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内容 赏析《题李凝幽居》、《登幽州台歌》(用口头改写的形式) 
步骤 
一 导入(因为停电,没有口头作文) 
二 《望月怀远》改写作业讲评,板书如下: 
改写的原则:                         改写的问题: 
1 尊重原作(基本情境)                         1 不完整 (故事) 
2 合理想象(添补空白)                         2 不自然 (线索) 
   3 善于“神译”(“诗眼”“细节”)              3 不和谐 (情调) 
三 赏析《题李凝幽居》 
(一)声读,思考,此诗记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示基本解读如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意读,讨论如下: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记写了一个诗作主人公访友未果的故事。)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明确: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诗作主人公独自一人一边回想着友人的居住地很少邻居的特点,一边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一个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3 正面写拜访的是颔联,这联中两句诗的语序符合“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吗? 
(明确:不符合。因为“敲门”才有“鸟动”;按说应该是诗作主人公先敲门,这剥落的敲门声惊动了门外池塘边树上的鸟,现在这样把“果”放在前面写,让读者依“果”寻“因”,这样写,不但可以给人新奇感,更能凸现出“僧敲月下门”这个正面写“访”的特写镜头。) 
4 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诗作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突出了景物的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诗作主人公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 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诗作主人公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明确: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路,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之所清新幽静的环境,“幽居”之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在他看来,遭到拒访,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小结,结合练习三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答:《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 “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和着诗作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达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 鉴赏《登幽州台歌》 
(一)声读,简介背景,展示基本解读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 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二)意读,讨论如下: 
1 根据背景材料,概括此诗写了怎样的“故事”? 
(明确: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途经故地登上古迹幽州台,想起修筑黄金台的燕昭王,联系现实中的自己,注目无限的天地,感慨万千,禁不住热泪横流。) 
2 两个“不见”,极力要写诗人想见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意识? 
(明确:极写诗人想见的是像燕昭王这样的贤君,表现了他希望能积极参与政事,充分施展自己的社会意识。) 
3 “念”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 
(明确:“念”有想象和思考两层意思:所谓想象,就是极力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与无限的时空;所谓思考,就是思考自己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将以怎样的形式来在这样光芒无际的宇宙表达自己的存在。诗人之所以会“独怆然而涕下”,就是感到自己虽然有如此强烈的宇宙意识,但却反而因此感到孤独而无奈,自己几乎无能施展自己,以求自己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三)小结,讨论课后练习一,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有人认为,《登幽州台歌》表现了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有人认为它深含孤独感。请就此加以分析,并说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感人。 
答:所谓宇宙意识,指诗中那个“念”字句,想象宇宙时空的无限,一方面表现出诗人抱负之非凡,另一方面又在这无限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出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而所谓社会意识,当指诗中两个“见”字句,联想古代那个思贤若渴的燕昭王,自己便油然而起一种生不逢时的不遇之感,并由此推测未来,更显出对今人的不屑,那种渴望积极参与政事,意欲施展自己和对现实不满和忧虑,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意识。因为“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诗作深含一种从未有人道及的孤独感,正因为这样也就特别感人。另外,诗作特别感人,还因为它的情真意切,发泄了士大夫们的一种典型情绪。征战途遇古迹登台而怀古,古今对比,感慨万千,有感而发,虽然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但却因为发出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所以读之能不“泫然流涕”! 
  
课后思考 
“怀才不遇”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中典型心理呢?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无他们自身的性格原因?这种典型心理对当代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影响?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即景抒情诗四首》练习题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3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教案3
《即事感怀诗》ppt课件
《即景抒情诗四首》ppt课件2
贾岛《题李凝幽居》赏析
《题李凝幽居》ppt课件2
贾岛《题李凝幽居》ppt课件1
贾岛《题李凝幽居》诗歌鉴赏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教案1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